Wednesday, July 21, 2010

步行日記─海。

  最近在減肥。

  踩了兩個星期的腳踏車,跑了7天的跑步機以及重訓,最後胖嘟嘟的白老鼠實在悶得慌了,便索性半放棄的,以每天一個小時的散步+快走來代替運動計畫。

  第一天跑一跑不自覺的就闖進了童玩節為俄羅斯舞蹈團鼓掌。
  第三天走一走莫名地走到了水門感受夕陽無限好的黃昏惆悵。
  第四天逛一逛則是意外地晃到了海邊。
  曾聽室友說過這樣一條路直通至海。
  但如此輕易的走到海邊,總算是始料未及。
  
  在成片的青天海藍中,半輪白月點飾於上,右翼白雲朵朵堆疊成山,左側島嶼青綠盎然,觸目滔滔白浪綠光粼粼,腳邊灰沙予風飛舞。


  強風中的沙灘,是奔放的沈寂。

  宏觀之靜謐如畫,微觀之沙灘就像橫躺卻掛心於計時的沙漏般,一面的川流不息。就連那安逸的月亮,也隨著時間的流逝西上西下,忙碌的很。

  海邊有一家族在水邊嬉戲,或許是怕吃沙,眼中臉上堆滿笑意卻無聲息,又或是風連我耳邊的聲音也一併刮走,只留下喧囂的寧靜。


  繼續往前緩步而行,沙粒在鞋中積沙成丘,頗為逼真的模擬出光腳踩踏沙灘的感觸,兩腳踢出的到底是鞋底勾帶上的,還是鞋中甩出的,一直是我心中難解的謎題。慢慢地,身後家族縮成砂石,而眼前草影逐漸變成了一位掌著兩竿的老人,以及兩個將單竿插在眼前的青年。


  老人熟練的操縱著釣竿,換餌之後搖搖晃晃地漫步向前,隨性卻又帶著某種歲月刻劃的莊嚴,一扭腰便勾勒出強勁的拋物線。耳邊轟隆作響的風,依然無法掩蓋老人將餌噗通作聲擲入我的腦中,掀起波濤蕩漾。

  站在兩竿之間的老人,嚴然是一幅極為純樸的傑作。以我的攝影技術不足提煉其美成像實為可惜,但我依然情不自禁的拿起手機留了幾張紀念,聊以安慰。兩個年輕人看著拿著手機照相的我,眼中不掩對都市鄉巴佬的啼笑皆非。被他們這樣一看,即使厚顏如我,也無顏再駐留於此,只好逃跑似的快步向前。


  海邊並沒有人整理,朽木枯枝、瓶瓶罐罐稀稀疏疏的撒在沙灘之上。其中還能看到幾張金紙從沙中露出了小臉,哽咽地唱著喚不回的愛。

  又或許海沙所埋沒的這些東西,都有屬於自己的故事,也未可知。不過童年時那相信玻璃瓶會捎來異國音信的浪漫,早已不復存在。不就是垃圾嘛?想想只能苦笑。


  沿著海岸線走了片刻,心中湧現就這樣走到盡頭的想法。
  但盡頭呢?
  轉念想想,不免滑稽。
  畢竟我只是出來散步罷了。

  為避免在心中播下遠行的種子,我決定在散步變質之前,踏上歸途。

Friday, July 16, 2010

我曾伺候過英國國王

  其實沒有太多的心得。原本有興趣是因為1.此書被稱為赫拉巴爾的代表作品。2.我很喜歡英國這個國家(雖然很快就能發現此書跟英國一點關係都沒有。)

  照慣例的,來談談看這本書時的生活片段。最近因為忙著做工作,所以鮮少有看書的時間。不過近幾天因為手邊工作量減少,而下一個工作又遲遲未來,因此忙裡偷閒的繼續看書的生活。其中也發生有人看到某誠手貼藥膏,被人笑著說你整天看漫畫還說自己的手過勞的插曲。另外前陣子有不認識的日本人突然聯絡上我的推特,說要來宜蘭,問我是否可以幫忙提供資訊,想說是個難得的體驗,於是最後轉變為我將帶對方遊覽傳藝。而對方來的日子也漸漸地逼近。


來談談這本書。
  老實說,這本書對我來說是不如上一本『過於喧囂的寂寞』的,但事實上,他確實是一本有趣的書籍。書中藉由述說男主角的一生,透過一個飯店給侍的眼睛,將有錢人的荒誕行為、戰爭的畫面、納粹國家主義底下軍人以及國民的價值觀等揭露的一覽無疑。書中主角從一個默默無名的小服務生,一直努力地賺錢,最後讓自己成為了百萬富翁,卻鮮少有人願意承認他的努力。對捷克人來說他是親德國的背叛者、對德國人來說他是他太太的附屬品、是不被當人看的下等生物,後來他擠身百萬富翁之列的時候,其他富翁都認為他是發戰爭財的可恥傢伙。就這樣,他一路往上爬、一路尋找著自己的歸屬,卻從沒有被認同過。在最後,在他到荒野之中,過著與動物為伍的日子時,他才真正的感到心靈的安寧。

  這本書的節奏明快,主角生命發生了許多的變故,相較於一般大眾文學來說,的確就像萬花筒一般,一翻頁,就是一個迥然不同的處境。因為主角在跟著服侍過英國國王的領班學習之後,能從客人的一舉手一投足間了解到對方的一切,這也同時讓他化成了一面鏡子。我想,或許是這種能力,才讓他長時間迷失於自己的人生也不一定?不論如何,我想這的確是一本傑作。只是我不大喜歡罷了。

Sunday, July 11, 2010

過於喧囂的孤獨。

  「當我一行行閱讀這些印刷的文字時,這書留下的也唯有非物質的思想而已,這些思想撲扇著翅膀在空氣中飛,在空氣中滑翔,賴空氣生存,回歸於空氣,因為歸根結柢一切都是空氣,正像教堂裡的聖餐,既是基督的血又不是。…中略…我喝酒是為了讓讀到的書永遠使我難以入眠,使我得了顫抖症,因為我同黑格爾的觀點是一致的:高貴的人不一定是貴族,罪犯不一定是兇手。」…………節錄自『過於喧囂的孤獨』

  現在已經淪為用書評寫日記了....
  談談與這本書的相遇。原本是在圖書館,要推薦書給學弟看。想不到是個不自量力的行為。因為在你推薦幾本書,對方卻回答你都看過的時候,那便表示對方所看過的書比你還要多上數倍,這是不會錯的。當場羞愧的想挖個洞躲起來。而既然巧遇書蟲,求教一本對方推薦的書,通常不會有揮棒落空的情形。而這次我大棒一揮,打到的就是這本大塊文化出版、赫拉巴爾的『過於喧囂的孤獨』。

  赫拉巴爾是捷克的作家,總覺得近來跟捷克的文學頗為有緣,但一時要我舉例,腦袋又是一片空白。這位作家似乎先做過了各種工作,才開始執筆寫作。而故事中主角的職業回收紙業者,正是他自己曾經做過四年的職業,也在他腦中埋下了『過於喧囂的孤獨』的種子。

  『過於喧囂的孤獨』,如我剛剛所提到的,是一個回收廢紙業的老人的故事。全篇以第一人稱手法表現,整本99%都是老人漢嘉的獨白。漢嘉是一個在回收廢紙的地方工作了35年的老人。他的人生沒有假期、每天都埋首於將廢紙用打壓機捆成一包一包(或是該說一大磚一大磚)的廢紙塊。他的興趣是啤酒、在無數骯髒、時而沾有鮮血、時而沾有食物、時而混著水泥的廢紙之中找書來看、以及藉由操作組合的成份(在廢紙中心包一本自己喜歡的書)及外包裝(各種被丟掉的複製畫),讓紙磚變成他獨一無二的作品。在35年來的回收以及閱讀之下,他成為了喜愛書本如同信仰,崇敬上帝以及老子,熟悉尼采、黑格爾等哲學思想,家中有兩噸藏書的一個博學多聞的人。但他同時也是個手上滿是瘡疤,身上盡是臭味,一抖動身子就會有老鼠從袖子跑出來的駝背老者。

  在故事中,透過了他的眼睛,描寫了許多社會的現象,對此我並不贅述。而想談談他讓身為書蟲的我感興趣的地方。在『過於喧囂的孤獨之中』,一反我們對書的書香印象,所有的學問以及書籍都是充滿臭氣的。在老鼠的窩中、在蒼蠅的飛舞之中、在包裹著沾有肉類血水的紙張之中、在暗無天日的回收場地下室裡面,在那打壓機所壓出來的一磚一磚、一悃一悃的紙包當中。那些拿去回收準備再製成書本的原料,包裹的是殺戮以及血腥,還有社會的無情。當然,除此之外,書中也有我們熟悉的場景。例如漢嘉替教士以及研究者收集珍貴的書、看到滿車的新書以及貴重的珍藏被碾碎而以論斤兩的方式被賤賣的心情,都讓我們能與他有所共感。但兩相比較之下,在我腦中浮現了一個問號。

  一直以來,我將「博學多聞」視為人生極為重要的目標。書=學問。但將人生全部投入於書海之中,究竟人生剩下的又是什麼?書中漢嘉聽到了別的公司的年輕人在談論員工旅行要去希臘的事情時曾這樣想:「假期去希臘,這件事絲毫沒有使他們情緒激動,他們對亞里士多德、柏拉圖、以及歌德――古希臘的外廷――想必一無所知…(中略)…如果我去希臘,我一定會繞著那光榮的場地跑一圈,穿著長內褲,鞋帶綁在腳踝上跑一圈,以示我對歷屆奧林匹克獲勝者的敬意…(略)」。乍看之下,這似乎構成了學識V.S.無知、富裕V.S.貧窮的構圖,但有趣的除了學識不等於富裕、貧窮不等於無知這一點之外,能引發人感觸的恐怕是另外一種,文痞特有的感性。究竟文章=書=知識對我們來說是什麼?扮演著怎麼樣的角色?我們追求著什麼?在此不做多餘的探討。這本書,我不推薦給每個人,但喜歡看書的人,請務必翻閱看看。在一百二十幾頁的字裡行間,或許能得到意外的收穫。



Wednesday, July 7, 2010

鍵盤睕

  如標題。
  我似乎得了鍵盤腕的樣子。
  或是該說,在久未做翻譯,近來一天密集打字6hr以上的情況下,之前的毛病又發了。
  以我的情況來說,這就是相當致命的毛病。既不想做即使做了還會再次復發的手術,而鍵盤腕並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以及預防方法。若是要我少打字,除了停止翻譯的作業,實在也是毫無辦法。在這樣的情況下,寫文章的意願以及次數自然地逐漸減少。這又是另外一個,讓我覺得可惜的事情。